跳转到主要内容

艺术展览

首页 百年梆子梨园情——淮北梆子戏线上展

百年梆子梨园情——淮北梆子戏线上展

updatex 提交于

活动时间:11月18日—12月31日

活动地点:“亳州市文化馆”微信公众号

活动内容:

    淮北梆子戏—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
    淮北梆子,又称"梆子戏",是流传于安徽省淮北地区的艺术个性化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,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,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。2021年,“淮北梆子戏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

淮北梆子戏的由来

 关于淮北梆子戏的起源大致有两种说法。一种说法是山西、陕西梆子流传到淮北地区后,唱腔受安徽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剧种,另一种说法是由河南梆子的一支"沙河调"传入安徽省后,结合皖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。安徽省宿州、阜阳、亳州、淮北、蚌埠和淮南六市二十多县市都曾有淮北梆子戏专业剧团,影响较大。


风格与题材

淮北梆子的唱腔活泼婉转、激昂嘹亮,既能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,也能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,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。腔内多衬哪、啊、吼、哇、嗷、呀等虚字,起到装饰唱腔的作用,会产生唱词满、吐字巧及腔弯俏的效果。其唱腔属板腔体,曲调除一般所用之外,还有朝阳歌、五马、苦中乐、金钱、二藩等。板式包括:慢板、流水、二八、飞板、跺子、呱达嘴、滚白等。淮北梆子演唱时用枣木梆子击节,唱词多带衬字,曲调中吸收了淮北的灶王戏、坠子翁、鼓书说唱、叫卖以及劳动号子、船工号子等音调,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、朴实大方。对这种演唱形式,人们习惯称它为"高梆"。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剧种的突出特点是花腔多、甩腔多,淮北梆子板式结构与河南豫剧相近,但细品味又有明显的区别,特别是黑、红脸唱腔,韵味独特,变化多端,在唱法上有独特的风格韵味。淮北梆子的剧目,大多以历史题材改编或移植。大戏情节扣人。小戏生活气息浓郁,深受黄淮一带观众的青睐。


代表剧目

淮北梆子定名于1960年,并正式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戏剧团,此前都称梆子戏。挖掘传统剧目七百余出;经常上演的有五百余出。旦行戏有《断机》、《劝夫》、《妲己》、《陈妙常》等二十多出;小生戏有《提寇》、《换龙》、《扬八郎》、《拜师》等十多出;丑行戏有《花子拾金》、《双推磨》《小秃闹房》等十几出;红脸戏有《跪坡》、《临潼关》、《斩子》、《过五关》等十数出;黑脸戏有《铡美案》、《王莽篡位》等。同时还改编、创作了一大批剧目,如《寇准背靴》、《孟姜女》、《桑园会》、《穆桂英》、《楚宫恨》、《临潼关》和现代戏《两块花布》、《重要一课》、《大树参天》等。

文化云文化云文化云文化云